華聲在線9月30日訊(全媒體記者 梁可庭)記者今天從郴州市委宣傳部獲悉,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湖南日報社、郴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晉簡風華——郴州晉簡書法研究成果展”,10月2日至12日面向公眾開放,集中展示這一重要考古發現背后的書法藝術魅力與學術價值。

展覽首日將推出“拏云——回鄉書法展”與“紅木匾額書法作品展”兩場專題展覽,并舉辦以“郴州晉簡概況及相關問題思考”為主題的公益講座,為觀眾深度解讀晉簡的歷史與藝術內涵。自10月3日起,系列活動還將開展為期10天的青少年簡牘書法體驗課與晉簡插圖作品點評會,推動書法藝術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普及與傳承。
郴州晉簡是我國考古重要成果。2003至2004年間,考古人員在郴州市蘇仙橋遺址的11座古井中,搶救性發掘出909枚西晉簡牘。這些簡牘墨書內容涵蓋機構設置、賦稅、政務等多方面,書體以行楷為主,筆意中保留隸書韻味,體勢舒展,氣韻流暢,風格秀美,清晰展現了漢字由隸向楷演變的關鍵階段,具有極高的文獻與藝術價值。

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院長楊濤指出,魏晉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郴州晉簡正處于簡牘書寫時代的尾聲與紙墨書寫時代的開端,堪稱“簡牘時代的絕唱,紙墨時代的序章”。它們為研究從曹魏鍾繇至東晉“二王”的筆法演變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展覽期間,還將舉行《郴州簡牘書法研究》論文集新書發布會。該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周慶富主編,匯集三十余篇學術論文,多角度深入探討郴州西晉簡牘的書體特征、藝術風格與歷史語境,將進一步推動晉簡書法的學術研究,為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代書法創新注入新活力。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