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五溪流韻,福地生光。懷化這片山水交織的土地,不僅孕育了靈秀的自然風光,更沉淀了跨越千年、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每一處文物都是理解懷化這座“福地”不可或缺的文化密碼。
懷化文旅特別策劃《跟著文物游福地懷化》,以文物為線索,帶你開啟一場深度的文化之旅。

恭城書院全景。
書院是中國古代獨特的教育機構,多為著名學者創(chuàng)建或主持,最早出現(xiàn)在唐玄宗時期,東都洛陽紫微城的麗正書院。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chuàng)立,發(fā)展于宋代。
書院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以自由研習為主,集眾講授為輔,山長或名師講經(jīng)、講文、講詩無定期。
在懷化,“書院”教育是辦學興教的重要渠道。據(jù)《懷化地區(qū)志》記載,自清代上溯,懷化興辦較為出名的書院就達55所。這些分布在懷化境內(nèi)的古代書院,共同構筑了古代湘西地區(qū)的教育脊梁。

崇實書院正面全景
崇實書院位于溆浦縣龍?zhí)舵?zhèn)巖板村一組,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名“延陵家塾”。
書院坐北朝南,總體平面呈方形,外圍為兩層樓房包圍與大門連接,中軸線三進,分別為前廳、中廳、后廳。整組建筑既有江南園林建筑的特點,又具西方建筑風情。

崇實書院是中國近代私學教育體制在鄉(xiāng)村演變發(fā)展的歷史見證,201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恭城書院
恭城書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zhèn)恭江村,始建于宋崇寧四年(1105年),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為純木穿斗抬梁式古建筑,由門樓、齋舍、講堂等四棟建筑物組成,對研究侗族古代建筑藝術、進行歷史文化教育有重要價值。

恭城書院通道轉兵會議舊址
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途經(jīng)通道時,在恭城書院內(nèi)召開“通道會議”,形成歷史上著名的“通道轉兵”。從此,恭城書院與偉大的長征緊緊相連。

虎溪書院
虎溪書院位于沅陵縣龍興講寺北面山坡之上。明嘉靖年間,為紀念王陽明在沅陵講學而始建虎溪書院,歷代屢有廢興。195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虎溪書院俯瞰全景
虎溪書院呈現(xiàn)典型明清書院風格。2023年重建,現(xiàn)存的青云直上牌坊、修道堂、好景樓、陽明祠、惜陰堂、當仁堂等建筑向游人開放,展示陽明心學發(fā)展史及地方教育史料。

五寶田村耕讀所內(nèi)院
五寶田村古建筑群位于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xiāng)五寶田村,分為公共建筑和私有建筑,其中公用建筑包涵“三余余三”耕讀所、“蘭陵別墅”門樓等。
五寶田村古建筑群內(nèi)院建筑為穿斗式木結構民居?!叭嘤嗳备x所為五寶田村的標志性建筑,是蕭氏子孫秉承“耕讀興家”祖訓的教習場所,也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耕讀文化的活標本。

五寶田村耕讀所東立面
2011年,五寶田村古建筑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余余三”耕讀所門樓
縱觀中國千年教育史,書院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連接古今的橋梁,懷化大地上的座座書院,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文明精神譜系的重要載體。
書院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與學術傳承體系,其蘊含的尊師重道、知行合一、開放包容的精神,在懷化的青山綠水間得到了生動詮釋。

時至今日,懷化留存的書院建筑及其承載的文化記憶,已成為增強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它們是了解地方歷史、感受先賢智慧的鮮活教材。
崇實書院位于溆浦縣南部,可從縣城駕車沿G241國道轉S312省道前往龍?zhí)舵?zhèn)巖板村。
恭城書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北部,可從縣城駕車沿G209國道前往縣溪鎮(zhèn)恭江村。
虎溪書院位于沅陵縣人民政府旁,現(xiàn)存建筑群屬龍興講寺景區(qū)組成部分。
五寶田村耕讀所位于辰溪縣東南部,可從縣城駕車沿G352國道轉X030縣道前往上蒲溪瑤族鄉(xiāng)五寶田村。
漫步五溪大地,那些散落在青山碧水間的書院,如同時間長河中不熄的燈火。青瓦木墻間,不僅回蕩著昔日的瑯瑯書聲,更沉淀著一方水土”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千古文脈。
訪書院,敬先賢,讀歷史,悟心學
不只是一次行走
更是一場與千年文脈的對話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懷化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