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祝林燦 通訊員 王茶茶 曾穎
近日,在長沙火車南站,一條“新兵在高鐵站救治受傷臺灣旅客”的視頻火了。視頻中,身著迷彩服的新兵運用自己所學的針灸知識對受傷旅客進行及時救助,其專業且迅速的救援行動引發網友們點贊。
這位青年叫王樂凱,曾是一名孤兒,如今以新兵的身份奔赴軍營,他感到非常自豪:“我希望能在部隊有所作為,更好地回饋國家與社會!”
第一時間救治傷者
“尋找醫務工作者,一名旅客……”
當天,一條緊急尋醫廣播在長沙火車南站的候車廳響起。此時的新兵王樂凱已與家人一一告別,即將登上奔赴軍營的列車。聽到車站的緊急廣播,在征得部隊接兵干部的同意后,他迅速帶上隨身攜帶的針灸包趕赴現場。
王樂凱今年22歲,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他的伯父王軒隆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暴氏長針療法”第三代傳承人。“這門技藝源于家族,更屬于國家。”多年來,他在課余時間隨伯父進山采藥,參與臨床實踐。2023年8月,他通過考核,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頒發的高級中醫針灸理療師證書。
當天,王樂凱的養父和伯父伯母特意從衡陽趕來長沙相送。聽到廣播后,幾人也快步趕往事發點。“這里行針!”在救治現場,王樂凱迅速打開隨身攜帶的針灸包,選定穴位,精準落針,而他的伯父一邊細致詢問受傷旅客的感受,一邊用手輕按旅客相關部位輔助檢查、判斷傷勢。二人默契配合,很快使旅客的疼痛得到緩解。
隨后,受傷的臺灣旅客登車去往珠海,并前往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王樂凱也及時登上了前往軍營的列車。
從小就對軍營向往
在王樂凱成長的衡陽小鎮里,只有一趟通往火車站的公交車,“我真的很希望能去外面看看”。這個夢想,如同種子般,早早埋藏在他心里;去遠方的路不止一條,但對他而言,最光榮、最向往的那條路,是從軍。
“從小我便深受家人的熏陶,家族里有6個人當兵,我覺得軍營充滿了魅力。”談及選擇軍營的初衷,王樂凱表示一直對軍隊充滿向往。其實,他和軍隊的緣分,早在生命之初就已鑄就。
“我的人生是從一片灌木叢開始的。”王樂凱這樣形容自己的來歷。2003年9月22日,衡陽市某部隊醫院門口的綠化帶中,一名男嬰的啼哭聲引起了路過的王軒林的注意。盡管鄉鎮工作人員勸阻“你身體不便,別給自己添負擔”,但王軒林出于同情,抱起嬰兒,辦理了收養手續,并為他取名“王樂凱”。
“父親少年時就因病致殘,但他不忍心看我孤零零的,就讓兄弟姐妹一起帶我。”王樂凱說,“我是靠軍隊緣分活下來的孩子,這份恩情,我一直銘記在心。”
喜歡不斷挑戰自我
初中填表時,王樂凱問“母親那一欄怎么填”,父親才告知他的身世。他一度迷茫,有一段時間還迷上了電視節目《尋情記》。
但在家人的關心陪伴下,他也逐漸釋懷了,認為親生父母將自己放在醫院門口一定是有不得已的原因,也一定是希望自己有個好人家照顧。“親生父母‘拋棄’了我,但一直有人將我托舉、呵護,讓我不曾‘拋棄’自己。”他說。
后來,王樂凱沒有再糾結身世問題,開始在學業閑暇跟伯父學醫。大學期間,王樂凱也開始了自己計劃已久的徒步旅行。
大一暑假,他背起行囊。19天,他從學校徒步至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彭德懷紀念館等紅色景點。“站在偉人像前,仿佛聽見歷史的回響,更明白了什么是初心如磐。”他說。
大二暑假,他試圖徒步川藏線,因資金不足中途折返。為了攢錢買車,他下課就去餐館打工,一小時掙10元,最多一天賺90元。大三時,他終于騎著省吃儉用買下的山地車,獨自穿越2160公里川藏線,翻越12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抵達布達拉宮時,他熱淚盈眶:“每蹬一步,都是對意志的淬煉。我相信,這樣的經歷能讓我更快成長為合格的戰士。”
如今,王樂凱開啟了新的征程,他說:“我會去迎接屬于我的挑戰和榮耀。”
責編:周培
一審:周培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